| 
  • If you are citizen of an European Union member nation, you may not use this service unless you are at least 16 years old.

  • You already know Dokkio is an AI-powered assistant to organize & manage your digital files & messages. Very soon, Dokkio will support Outlook as well as One Drive. Check it out today!

View
 

教學語言:討論教學語言的選擇與思考

Page history last edited by 王桂蘭 14 years, 11 months ago

一、關於韓國英語村的想法及討論:

  • 與臺灣母語教育間的連結
  • 語言環境塑造的實驗
  • 英語村的設置與桃園某國小的母語教育經驗與領土原則的想法

     金車和教育部合作  http://www.kingcar.org.tw/news_txt.asp?NewsID=465&NewsType=1

  • 語言環境和教學法間的連結

二、教學語言問題

  • 目的:

     A.國際語言、外語、實用語

     B.國家語言(用於公共、行政)

     C.母語、本土語言、認同

     問題思考與討論:

     A.B.C.為教學語言制定時考量的層次性,而推動的時機點各為何?

  • 教學語言的實施階段

     教學語言的選擇,在多種語言的國家是個重要的抉擇,什麼時機來實行這樣的計畫需要討論與規劃,

     過早學習或是過晚參與皆對孩童教育產生影響。

     問題思考與討論:

     國際語言的推行,國內該用怎樣的教學語言來因應?

  •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政策的語言問題討論及相關國家教學語言問題之延伸討論

討論文章-張雙慶《香港中文大學教學語言的論爭》

香港大學:

      殖民政府英國給予殖民地的機會,中文系以英語教學,影響中國文學經典的翻譯,成為中文與英文間的橋樑。

香港中文大學:

      由中國內地來到香港復學的各學校,將新亞書院和聯合書院等機構聯合起來,成立香港中文大學,

      於校規明 訂, 中文是中文大學的起始,任何的情況下都不能歧視中文。

      課間問題:大學時期的教學語為何?

  •  泰國的語言政策

     國際課程,屬於這個課程內的接是用英語來教學。

    一般學院

  •  印尼(LILI)

     大學時期的教學語一般多是用印尼語,教材上雖是用英文教材,但是老師在教學時仍是用印尼話。

     印尼大學內近   年來也有推行國際課程,格加瑪達大學也有這樣的情況。

  •  韓國(在涓)

     大學時多以韓語來教學,但有部分特定的課程會用其他外語來教學。

     韓國也有一些國際大學有收國際學生,希望這些大學在和國際上的接觸可以多一點。

  •  越南(清梅):

    越南的英語課程現在也做起來了,大約是八年前開始,河內大學有一些課程已經用英語教學。

    用國家的力量來協助推行,因為認為一個國家要強盛必定要學習英語和數學。

 

→從教學語言的角度,為了想招收國際學生而開設國際課程,亞洲國家皆面臨這樣的問題,

亞洲各個國家最近也多有一些新的發展,越來越多國家考慮到如何用英文來授課。

 

  • 波蘭(高夏)

      一個國家若是要吸收外國的學生就一定要有英文的課程。

 

→歐洲有幾個學校有提供英文課程,如荷蘭萊登大學和台灣師範大學就有簽訂交換學生的制度。萊登大學清楚的知道各個國家的語言定位,如台灣學生若是在漢學所則可以用中文對話,若是其他的課程就用英文。比利時魯文大學也有這樣的課程設計。

  • 桂蘭

     台文所教學語言的實施。(本所為外籍學生特別開設初級臺語會話、中級臺語會話課程,英語上課。)

 

      政策面的思考與問題討論

      在印尼,國際學校強調要教三種語言,分別為印尼語、中文與英文。

      在泰國也有這樣的趨勢,普遍的程度為何尚待調查,在韓國也有韓華學校的成立。

 

1.如果你是在不同國家的華人,在這種環境下,如何設計教學語言?

2.國際學校,如何設計教學語言?要教幾種語言?

3.台灣有外國人學習的語言政策嗎?


 

臺灣是那一個孔子的社會高度重視教育。現代教育體制也保留日本殖民地影響痕跡。當前臺灣教育體制支持16年的期間正規教育。特别是,九年的義務教育在1968年介紹的強調各自的學生的競爭性為了進行下高水平在教育體制。教育体制接受了量有爭議的改革計畫以及政策實踐.它的目標是成為多樣化,民主化和自由化的.

 

日據時, 臺灣面对教育同化政策。此時,日本教育和台灣教育差別很少.小學水平的註冊率在臺灣是71.3%對日本孩子的99.6%。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當臺灣返回到中國之後,1947年政府發布了法令關於義務初等教育。 至1984義務教育初中等教育註冊率到達了99%.

 

中國社會在臺灣非常重視文憑主義和考試體制。1905官學被廢止了,但臺灣仍然受此考試傳統的影響。結果,這些考試預料為公平的和社會向上流動性。

 

        日本治台灣時,臺灣教育的目的是對本地人民進行 日本式同化(japanization)1945年以後,臺灣當局的緊迫的任務是通過設定中國民族性的推進教育體制廢除日本殖民主義對臺灣的影響. 此過程強調針對保存中國文化和国家语言(putonghua)的教育。

 

1949年以后,最後中國主權的手段是加強台灣有中國身分。在那個時期,本土臺灣文化和语言特别是(228)事件以後,被取締了。

90年代以後,教育廣泛地集中於臺灣身分,遺產和傳統的整修。

 

問題是,在歷史上,台灣教育所受到的影響,改革,新的體制當中哪些為最臭名遠揚?

 

        只要看贊成地,其實台灣這個地方通過許多制度讓台灣人有不少求學的機會.清朝有關學(考試體制至今舉辦),日本治有不少人留學,國民黨把日本教育發展更好.

其實,人的知識不在制度上,而在我們的腦袋裡與個人盡力.


紐西蘭的族群結構與臺灣的族群結構很不相同,首先在紐西蘭被認定的原住民只有毛利人,

根據紐西蘭1994年人口資料統計,毛利人口僅次於歐裔白人,佔主要人口的第二位。

其多元人口比例包括:歐裔紐西蘭人佔77.6﹪、毛利人12.9﹪、太平洋島民5﹪、

歐洲海外移民5.5﹪、華人1.3﹪、印度人0.9﹪(紐西蘭外交暨貿易部 1995;黃麗蓉 1999)。

紐西蘭的太平洋島民主要來自西薩摩亞、庫克群島、紐埃島、托克勞、東加、斐濟。

近年來毛利人口增加極為快速,2001年的人口普查顯示毛利人有五十二萬六千多人,

佔全國人口的15﹪,比1991年增加了21﹪。其人口大多集中城鎮,北島人口多於南島,將近90﹪的人口居住在北島。」

(引至張學謙,紐西蘭的語言政策一文,網站:各國語言政策研討會-多元文化與族群平等)

 

而在臺灣,原住民族群間本身就有很大的差異,根據2009年最新的原住民人口統計,

總人數為958,886,於台灣總人口數僅佔了4%

同時這4%是由目前所認定的14族原住民族群所共同計算,

而臺灣原住民族,分布在臺灣各地,語言本身即存在者差異,

與紐西蘭毛利人的人口數和單純性、集中性都有很大的不同,

如果說台灣原住民族群欲借鏡紐西蘭毛利人語言復振的經驗,

透過語言巢的模式重新找回語言使用的契機,勢必面臨更艱鉅的挑戰。


讀廖柏森2005〈以英語為國際語(EIL)之義涵與教學觀〉有感

 

學習英文儼然成為學球化的運動,在台灣更是如此。國小的基礎教育將英語學習納入必須學習的語言內,有些家長怕小孩輸在起跑點上,更是提前將學習英語的時間提前到幼稚園,也因此強調雙語學習的幼稚園如春筍般的增加迅速,也格外熱門。而英語在台灣扮演的角色為何呢?為什麼大家這麼的瘋英文呢?以下由廖柏森文中整理出一些常見的名詞:

()EIL(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英語成為一種國際語

()EFL(English as an Foreign language)以英語為外語

()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以英語為第二語言

()ENL(English as a Native language)以英語為母語

()EAL(English as an Associate language)以英語為副語言

英文扮演的角色非常的多元,在不同國家因應不同的需求而有相異的定位。台灣因為商業、教學上的需要,為了要搭上全球化的潮流,英語學習早已在台灣落了根,到台灣最負盛名的台北補習街南陽街,抬頭一看,除了強調升學的課程補習班外,外語補習班林立,招牌層層疊疊、密密麻麻的寫著英日語補習班,而又以英語補習班為最多,規模不論大小,都有英語的影子。有為學生設計的、也有為上班族設計的,年齡層從少到老都有,學英語幾乎成了一種不分年齡、不論區域的全民運動,升學考試的需要英文、上班族也因工作場合需要英語檢定證照,台灣的現況,除了地位非常鞏固的華與外,英語的地位是不容小覷的,可以說是台灣人的第一外語,也是多數人的第二語言,而這樣的情況也威脅到了台灣在地母語的生存權。因為多數家長、多數人都寧願將時間、金錢投注在英語的學習上,對於母語的重視則遠不如,而這是相當奇特的現象,將自己國家的母語棄之在旁,努力的去學習別人的語言。

台灣用了那麼多的人力、物力在英語的教學上,為何成果不彰呢?或許和台灣所選擇的教學法有關,廖柏森提出:

由上個世紀1970年代迄今,CLT(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溝通式語言教學法) 蔚為全世界英語教學的主流。該教學法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用英語溝通的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能在不同的社會情境下適切地使用英語,達到有意義的溝通功能和目的(20057)

但是這樣的教學法對於台灣學生學習英語的效果未有顯著的提升,反而讓台灣的學生對於英語有著更多的排斥感。學習英文,應該要將英文學習台灣化,溶入台灣的特色、人文和歷史,如果只是一昧去的接受外國的英文,不僅無法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更會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迷失了自己的特色,應當將學習英文在地全球化(localization),整合台灣文化與英語,設計出一套適合台灣人學習的英文法。

學習英文和母語之間是否有關聯性呢?是相互排斥、干擾的嗎?或是能將這兩者結合起來呢?後溝通式教學法或許是一種可以運用的方法。

SwanWalter(1984)提出「後溝通式(post-communicative)教學法」,以認知學習理論的觀點強調母語並非學習英語的障礙,反而是學習英語的一種可貴資源,學生能以其學習母語的經驗和知識為基礎,發展使用英語溝通的知識和技巧。(廖柏森20059)

世界上每一種語言都是獨特的,假若為了要學習某一特定的語言而必須拋棄另一語言,那是相當可惜的事情,若是能運用本身已會的語言來學習另一種新的語言,讓不同的語言處在相處相成的概念上,那麼對於語言的學習是有所助益的,也能保有對原本語言的認同。一種語言代表著一種文化,藉由本身的文化背景來認識另一種新的文化,也是一種好的學習方法。在追求全球化的過程中,若能保有自己國家在地的文化及語言,才不致於讓本國的特色消失。

國際競爭力、個人競爭力和英文能力是否有必然的關係?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因為這是分屬兩種不同的概念。並非每個會英文的人都是佼佼者,即使是在美國境內仍是有乞丐,難道他們的英文不夠好嗎?難道他們的發音、文法、詞彙量不夠嗎?不該以語言能力來論衡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和個人能力。學習英文就像是取得另一把開啓門的鑰匙,是我們可以運用的語言工具之一,國際語言那麼多,我們應該是有選擇權的,像是選擇學習日語、韓語、義大利語等等的外語也都很好,視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語言來學習,提升自我的能力並多認識他國的文化,在跟上全球化趨勢的同時並兼顧在地的文化,是一個尚待努力的方向。

 

廖柏森,2005,〈以英語為國際語(EIL)之義涵與教學觀〉,英語教學,第30卷第1期,頁1-14(THCI)

 

 


韓國英語村的思考

有關韓國英語村的思考

 

 

韓國的英語村由地方自治團體與民間機構合作建造,是提供參與者「全英語(all English)」環境的學習營,開設的課程包括從“一日體驗”到爲期數週的“寒暑假密集學習營”等。

 

    据韓國國務總理室200895日公佈的有關報告(“地方自治團體的英語村建造及運營現狀評估”)顯示,英語村所獲得的正面效果有:

   

    第一,有效鼓勵地方自治團體擴大教育投資;第二,參與者的滿意度較高;第三,在學習者解除對“用英語説話”的恐懼和刺激英語學習興趣方面帶來正面影響。

   

    然而,其建造費用龐大;考慮到實際上的教育成本,收費太低,造成莫大的財政虧損;課程以短期為主,對提高參與者的語言能力能否帶來可持續的效果,難免受到質疑。

 

可是暫且不談韓國英語村現在獲得的成績如何,我認爲“英語村”這一種頗有實驗性的概念給包括臺灣在内的亞洲非英語圈國家帶來不少啓示及思考點。

 

首先,亞洲的非英語圈國家也可以考慮引進“英語村”模式。雖然韓國現行的英語村模式出現不少漏洞,但是如果從中獲得教訓,取長補短的話,英語村可以使得非英語圈國家的英語教育找到一個突破口。因爲亞洲非英語圈國家的英語學習者的最大難點就是,圍繞他們環境並不適合使用他們通過教育所獲得的語言知識。即使學習者已經打下了英語基礎,也派不上用場,這樣一來,他們的英語永遠停留在“啞巴英語”的水準。從這種角度看,讓他們花最少的費用體驗英語村這一“全英語”的環境,自然地開口說出英語是值得考慮的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應該事先規劃好適合國情的新模式。因爲如上所述韓國式的英語村模有著不少不足之處,比如收費方式,雖然降低了學習者的負擔,可是由地方自治團體的預算來彌補因而帶來的損失,這恐怕會造成更大的後果。所以,如果要引入英語村模式,先應計劃好包括課程多樣化、籌資渠道多元化以及確保充裕師資等的方案。其實,据報道,臺灣已經把韓國的英語村移植到桃園縣。可是,令人擔憂的是,他們確保教師的方式。因爲据報道說,英語村的教師都是志工。雖然說,這顯示他們對教學的熱情,但我認爲這種方式可能持續不久出現問題。所以,想要繼續發展,應謀求確保更多的資金以確保穩定的師資群。

 

其次,臺灣等華語圈國家或許可以考慮採用“英語村”模式,把它應用到對外華語教學,建造“華語村”。我認爲如果臺灣或中國大陸的有關部門真的有意在國外推行這種方案,其可行性要看“華語村”健在哪個國家。因爲如果在像韓國那樣,雖然華語學習熱較高,但縂比不上英語學習熱的國家建造“華語村”,成功的機率較低。因爲在大部分韓國家長們的腦海中,英語是非掌握好不可的外語,所以他們不惜一切把孩子送到國外去留學,而對那些經濟或其他條件不允許的家庭來説,英語村是一個較好的替代方案,所以英語村在韓國才有了“立足之地”。但是從目前的情況看,在韓國華語的重要性還不到英語的程度。其實,韓國仁川市中區已經建造了所謂的“中國語小鎮(http://www.ichv.go.kr/chinese/chn/index.asp)”,但這與“英語村”不同,不是“憑空建立”的,而是指定現有“仁川中國城(Chinatown)”中的部分商店、餐廳、公園,有關博物館以及街道,讓學習者到那些地方體驗“華語環境”。“中國語小鎮”啓動不久,所以其成果尚待觀察,但是我想在韓國推行“華語村”,最可行的方案就是投入少(因爲大部分利用現有的設備)的“中國語小鎮”,相形之下,憑空建立“華語村”,其風險實在太大

 

可是在印尼、馬拉西亞等華人較多的國家建造“華語村”,其可行性較大。因爲在那些國家使用華語的人口和場合較多,學習華語的動機也比較強,所以“華語村”可能會確保足夠的市場。

 

綜上所述,韓國的“英語村”不管它目前在韓國的成績如何,其概念本身給那些非英語圈國家帶來不少思考點。這顯示,如果韓國可以從過去的經驗中汲取教訓,如果其他亞洲國家能夠取長補短,“英語村”可以形成外語教學的新趨勢。

 

語言巢的思考

 


 

關於教學中使用的語言(為語言習得為目的)

 

東高夏撰,楊聰榮修改

 

我的看法是,雖然外國人在台灣留學的目的不是華語習得,但是如果外籍人士能夠使用華語將能更深入地理解所修的課程。

 

在台灣,實際上能夠以一種外語(最常英語)去教書的師資並不多,要開設以其他外語為教學語言的課程並不多見。

 

如果考慮以不同教學語言提供課程,能從一所臺灣的大學得到臺灣研究的碩士學位,而不能講或讀國語,也是令人感覺十分奇怪。其實對於一個社會的瞭解,不論是文化、政治或者是歷史,都和語言有不可分的特別密切關係。我們考慮以下的情況,你認為有一個在美國大學拿到美國研究硕士學位的台灣人,他不會說或讀英語,這種狀態會發生嗎?

(老師,謝謝:) )


目前世界都在談全球化,所以隨著世界的潮流,每個國家都必備往全球化的語言,目前我覺得可以被認同當全球國際語言的語言就是英語與華語,所以每個國家都在加強或學這兩種國際語言,就說印尼吧,在囌哈多總統統治印尼的時候忽視這兩個國際語言,可是現在還總統之後,開放了,人們就積極在學這兩种語言。 從小學開始到高中,這兩种國際語言就已經補上去。家長開始發覺這兩種語言的重要性,除了在學校的課堂,還給孩子們在補習班補充學小不足的地方,我覺得這是好的現象。不然的話就沒辦法走向全球化的趨向了。

 


 

 

 

Comments (1)

莊尚花 LILYSAGITA TJAHJADI said

at 2:10 am on Mar 31, 2009

目前世界都在談全球化,所以隨著世界的潮流,每個國家都必備往全球化的語言,目前我覺得可以被認同當全球國際語言的語言就是英語與華語,所以每個國家都在加強或學這兩種國際語言,就說印尼吧,在囌哈多總統統治印尼的時候忽視這兩個國際語言,可是現在還總統之後,開放了,人們就積極在學這兩种語言。 從小學開始到高中,這兩种國際語言就已經補上去。家長開始發覺這兩種語言的重要性,除了在學校的課堂,還給孩子們在補習班補充學小不足的地方,我覺得這是好的現象。不然的話就沒辦法走向全球化的趨向了。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